水稻试验田在30多公里外的郊区,为了下地方便,聂守军花了半年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,信誓旦旦地跟爱人说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。
接下来的几年试验,“绥粳18”亩产在千斤以上,品质也达到国家《优质稻谷》标准二级以上,并最终在2014年成功通过审定。“当时高兴得就像迎接女儿的降生!”聂守军说。
“让黑土地种上我们自己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”
2021年7月,聂守军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,11月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,可谓是荣誉等身。“荣誉再多,也难以弥补我对家庭的亏欠。”聂守军说。
“大学时老师曾这样教导我们,‘一粒好种子,不光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,更要走向田间地头;一个好的农业科研人,不光要做出成果,更要服务好老百姓'。”聂守军对此感触很深。
聂守军和爱人闫春艳在大学校园里相识相爱,并约定毕业后就结婚。可毕业到单位没多久,他就被派去海南育种,婚期一拖再拖,直到第二年的5月18日。“那时正当农忙,婚礼前一天他才请了一周假。这也是他参加工作20多年中请过的最长一次假。”闫春艳话语间不无抱怨。
1991年,聂守军考到了当时的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,想毕业后为农民、农村做点事情。随后,聂守军如愿进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工作,并把科研方向定在了水稻育种上。“当时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水稻品种表现优劣参半,要么产量高但抗逆性差,要么品质优却产量低。从2000年开始,进口水稻品种在黑龙江水稻市场上的占比越来越大。”从那时起,聂守军就暗暗立下誓言:“让黑土地种上我们自己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”。
“女儿小时候常跟妈妈抱怨,我对水稻比对她还亲。可是,我何尝不疼爱自己的孩子,又何尝不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?”聂守军也湿了眼眶。
参加工作20多年来,聂守军和团队选育的以“绥粳18”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品种,累计推广面积达1.4亿亩,增产稻谷近76亿公斤。“还有奋战在水稻育种一线的其他同事,相继选育出了‘龙粳31'等优良品种,国产水稻品种更丰富了。”聂守军自豪地说。
“从开始进行杂交,每培育一代就需要一个生长季。在此基础上,需要继续培育第二代、第三代……直至第六代左右,才可以进行‘决选'。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研究员高世伟介绍,“然后再进行产量鉴定、抗性鉴定、品比试验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,整个周期最快得12年。”
今年元旦假期,聂守军给远在千里外的女儿发了一条信息,“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把成果留在农民家',甘愿做一粒扎根泥土的种子——这当是我们父女俩不变的初心,爸爸与你共勉。”
“我何尝不疼爱自己的孩子,又何尝不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”
直到2007年秋收的一天,割了一上午稻子,大伙都已筋疲力尽。晌午时分,聂守军啃着馒头在田间踱步,“突然发现有一行水稻长势特别好,当时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,这就是后来的‘绥粳18'。”
从2014年开始,聂守军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厅任命的一名科技特派员,负责联系绥棱和绥滨两个水稻种植大县。“有一年‘五一'假期,本来说好我们一家三口去看场电影,结果还没出门他就接到电话,绥滨县一个农户的水稻秧苗得了‘立枯病',他拿起大衣就出发,3天后解决了问题才回来。但这时假期已经结束,女儿也已重返校园。”聂守军的爱人闫春艳说。
聂守军:196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,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、研究员。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及课题20余项。参加工作20余年来,他和团队选育出以“绥粳18”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质、抗逆、广适的水稻新品种,累计推广面积达1.4亿亩。2021年,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,他参与的合作项目“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”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2020年,聂鑫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,前不久又决定攻读博士学位,准备从事农业科研事业。与此同时,聂守军也有了新的科研目标,那就是继续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保护利用,还要进行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工作。
聂守军(右二)在给团队成员讲解水稻田间管理知识。 资料照片
欣慰的是,随着年龄增长,女儿聂鑫逐渐对父亲多了份理解。2015年高考后,她填报了爸爸的母校东北农业大学,聂守军嘴上虽没说什么,却偷偷躲出去流下了眼泪。
Copyright © 2021 《黑龙江农业科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